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关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5-24 15:19:16 人气: 标签:旅游业的行业分析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在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数量、规模均十分可观的博物馆群体,如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您是否有属于您的博物馆记忆,您对上海博物馆事业今后的发展有何意见和。欢迎广大统一战线人士发送电子邮件至与讨论,来稿请注明姓名和身份。优秀,我们将在《浦江同舟》和本网站文化生活栏目刊载。

  近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大目标之一,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五年规划”。早在今年五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即提出了“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目标,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如何做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相适应,笔者应大力加强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以“无烟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

  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越来越近,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绿色生态和丰富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这些都将成为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两大优势。以上海市崇明县为例:一是生态优。崇明素有水净、土净、空气净的“三净岛”之称,是上海北部唯一的。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15.2℃,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堪称天然的大氧吧。并且崇明定位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近年来大力推动植树造林,三岛森林覆盖率已达20.5%。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为崇明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奠定了的基础。二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崇明虽与上海只有一江之隔,却远离工业文明,形成了融合崇明先辈天人合一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民情风俗,农耕文明特征明显,形成了著名的“海农文化”,包括水文化、灶文化、鸟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民间文艺等丰富的、极具开发价值的原生态民间文化。

  (一)民俗文化较弱。大多数农村地区对民俗文化旅游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在实践中即表现出“无法将民俗旅游文化定位为旅游产业发展主题”;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民俗旅游线的规划和开发滞后,无法形成民俗旅游品牌。以农家乐为例,出于产业发展和解决就业的追求,多数部门都积极鼓励农家乐发展,但由于认识不足、不强,农家乐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无序发展状态。很多“农家乐”无证经营,盲目跟风模仿,出现了很多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严重影响乡村民俗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农村地区普遍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游客一般须选择自驾形式,因此在旅游旺季,亦出现拥堵现象,而且对于道系统的布局、信息以及道线的美化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为游客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从其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来看,农村地区正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厂较少,易出现餐饮、洗浴产生的废水与农户的生活洗涤废水混合,未经处理直排入农户屋旁的明渠中,再由各级干渠汇入总渠,最后排海;对一次性浴具、食品外包装以及厨余等垃圾,多数以简单地堆放、填埋、焚烧等一级处理为主。垃圾和污水的这种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生态,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背道而驰。

  (三)具有生态局限性。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发展的民俗文化旅游,虽然富有特色,能够吸引消费者,但是其受自然生态影响也较为明显。首先是民俗旅游产业季节性较强,生产与消费都与季节相关。大多数景区每年5-10月是民俗旅游的高峰期,其余半年时间较为空闲,易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其次,民俗旅游产业的“生态牌”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如果园观光、采摘等项目,遇到自然灾害时受损严重。最后,在民俗旅游的旺季,客流量增加易给当地生态带来压力,甚至是生态系统的长久。

  (四)专业人才匮乏。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人才集中到城市,农村旅游市场人才匮乏,特别是熟悉农村民俗文化的旅游人才更是奇缺,因此出现了农村旅游产品设计“雷同”、“民俗风情”市场化庸俗化;民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旅游高端创意人才,如旅游宣传、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人才几乎没有。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农村民俗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阻碍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是,随着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后,各部委、省市必将制定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保产业,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必将在政策上迎来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二是,随着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人们文化休闲不断,中国乡村必将成为乐土,这些都为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来自于国外乡村民俗旅游地的。相对于我国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正处于初步阶段而言,国外乡村民俗旅游起源早、体制全、服务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在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资源、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方面,已经非常规范成熟。这些为我国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二是农村特色民俗缺乏。以上海崇明为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崇明民俗文化正逐渐衰退甚至已经,如崇明芦花布的制作技艺,现已经很难找到,几乎绝迹;崇明的灶花艺术、木雕花、竹编工艺等只有少数老年人在维持,出现后继无人现象。

  民俗来源于大众,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与地方群众关联紧密,在开发发展中需要尊重并当地村民的习俗文化,也应使其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获得一定提高,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适应。故此,笔者提出如下:

  (一)统筹规划,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以“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上,确定民俗旅游的主题文化内涵,建立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作推进机制,从全局上把握、统筹协调。在落实中,以镇、村为单位,编制具有化、差异化、切实可行的布点建设规划,并根据不同区域定位,依托当地特有民俗旅游资源要素,打造独特品牌。同时,以生态坏境、游客健康安全和增加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为根本,提高民俗旅游项目准入标准,提高民俗旅游产品质量。

  (二)引导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俗旅游服务水平。首先是遵循“提高进出性、增强畅通性、丰富游览性”的原则,增加城市与农村间公共交通的种类、班次,建立便捷多样的农村旅游交通网络;其次是要加强农村区域内“毛细血管式”交通建设,加强公交站点与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信息现代化建设,创建信息共享平台,以方便游客通过手机APP终端等新设施确定出行事宜;三是打造生态激励系统。部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法规,引导激励旅游市场的营业者加强对自身景点内的消防安全、生态环保、住宿饮食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从而达到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保障了当地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鼓励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在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加强创新:例如可推出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将区域内民俗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范、统一营销、统一消费等,具体而言:一方面对纳入旅游卡范围内的景点,在高准入的基础上建立品质认证制度,由、消费者共同为营业者评估,对优秀者进行励;另一方面对进入这些景点的民俗旅游消费者予以优惠补贴,带动游、购、娱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

  (四)加强,建立合理开发机制。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但是民俗旅游产业是一种具有经济外壳和文化内核的产业,因此如何开发,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一是加强宣传。改变“民俗就是落后”的思想,当地村民特别是80后、90后、00后的新一代人对乡村民俗文化内涵的认识,提高民俗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开展抢救、整理和工作。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收集、整理、研究、当地乡村民俗文化的各种史料、传记、民风民俗、文艺发展、生产生活演变等资料;三是合理开发。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尊重民俗自身演化的规律,尊重民俗本身的形式、内容和特征等,不能任意扭曲和民俗。

  (五)培养人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了解民俗熟知旅游业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完善旅游人才教育平台,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推进旅业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实施借脑工程,引进人才,为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加大力度培养和招聘熟悉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加大对民间艺人、民俗工艺手工业者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逐步解决民俗文化后继无人的危机。

  本文来源于ipfs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